“未必敢来”这个典故出自于汉朝时期的一个故事。据传说,在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北方匈奴想要进攻中原,于是派人送来一份战书,上面写着“天心取米”四个字。汉武帝看不懂这四个字的意思,便召集文武官员研究,但无人知晓其意。于是,汉武帝只好张榜招贤,寻求有能之士的解答。
后来,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修撰官揭榜应招,并声称自己懂得这四个字的意思,还有退兵之计。汉武帝便命他详细解释。何瑭解释说,“天”指的是天朝,即汉朝;“心”指的是中原;“米”指的是圣上,即汉武帝自己。因此,“天心取米”的意思就是要夺取汉朝的江山,取汉武帝的龙位。
为了回应匈奴的挑衅,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了一笔,变成了“未必敢来”,并请求汉武帝派他送回匈奴。匈奴首领看到回信后,误以为汉朝天子不敢应战,于是急忙下令退兵,取消了进犯中原的计划。
因此,“未必敢来”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以轻蔑的口吻回应敌人的挑衅,使对方感到畏惧而退缩。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何瑭的聪明才智和汉朝的威武之师,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但在流传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夸张和虚构的成分。因此,在欣赏和传承这个典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