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脊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指屋脊上的装饰性动物雕像,它们不仅具有装饰的作用,还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食脊兽起源于西汉,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则大面积应用;宋元时期屋脊装饰常常使用;明清时期,这种装饰艺术达到了高峰。
食脊兽的种类很多,包括“仙人”、跑兽、垂兽和吞脊兽等几种类型。其中,吞脊兽是一种特殊的食脊兽,它的形象通常是头部向下,仿佛正在吞噬屋脊,因此得名。吞脊兽的形象在唐代以前的屋脊吻兽中较为简单,仅有一条尾巴,称为鸱尾。到了晚唐时期,鸱尾逐渐演变成为龙首鱼身的形象,张口含着正脊尾端,这个结构也由鸱尾变成了鸱吻。
食脊兽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被认为具有辟邪消灾的意义。例如,鸱吻被认为是能够稳固屋檐的结构,同时也有助于防止火灾的发生。在元明清时期,鸱吻变成了螭吻,龙是皇家专属,用以为皇权背书,强化天之子的合法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