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漕运制度的历史意义: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随着漕运制度的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漕运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漕运重心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化格局;二是漕运与中国社会形成越来越紧密而广泛的关系,日益渗透到社会的诸多领域。
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领域,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之区;漕运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漕运对于商业经济的促动作用尤其突出,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在经济领域,漕运对城镇盛衰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运河沿线的城镇。一方面,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以及它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