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黄浦夺淞历史
时间:2025-04-14 03:43:06
答案

明代以前,吴淞江曾是太湖的主要出海通道,黄浦 江(鸦片战争前名“黄浦”)是其支流。当时的吴淞江下游大致从北新泾经今曹杨新村至潭子湾向东北接虬江路至虬江码头,再沿今复兴岛以北段黄浦江出大跄浦口(后改称吴淞口)汇入长江。而当时的黄浦原经上海浦(今虹口港)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流入吴淞江(此处曾称黄浦口)。

明初时,因吴淞江淤浅严重,黄浦口淤塞不通,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吴淞江南北两岸支流,引太湖水入浏河、白茆直注长江(“掣淞入浏”)。夏原吉在《苏松水利疏》还向朝廷提出:“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遏难流,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以达泖湖之水。”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夏原吉征用民工20万,疏浚上海县城东北的范家浜(即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使黄浦从今复兴岛向西北流至吴淞口入注长江,此后吴淞口实际成了黄浦口(但在上海市的地图上,仍保留吴淞口地名,而没有黄浦口)。

开通范家浜后,新老河道共同形成了黄浦江的雏形。其河面阔三十丈(100米),长一万二千丈(40公里)。此后众水汇流,水势湍急,不浚自深,河口不断扩大为“横阔头二里余(1000米)”的大河。从此,形成了长江水系中最年轻、离长江口最近的一级支流——黄浦江。而原来的吴淞江反而成了黄浦江的支流,故有“黄浦夺淞”之说。

推荐
Copyright © 2025 奋斗百科网 |  琼ICP备2022020623号 |  网站地图